找到相关内容18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论《八关斋法》之受持

    八关斋法,前属性,即使未受戒者,犯之亦有罪过。第五酒戒,是遮戒,未受戒者饮之,无罪。但酒是众恶之门,造罪起因,故当之。第六至八是远离,持之能令行人离开六尘的诱惑,使意地清净。九不非时食戒,...?佛言:斋法过中不食为体,八事助成斋体,共相支持,故名八支斋法。不称九法。   此八关斋法,前属性,即使未受戒者,犯之亦有罪过。第五酒戒,是遮戒,未受戒者饮之,无罪。但酒是众恶之门,造罪起因,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558260.html
  •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──兼论儒佛伦理思想之异同

    负面表列的方式,指出在家人应避免的缺失。它们是“结行”“四处”及“六损财业”。[xv]   “结行”,是指种与烦恼有关的行为:杀生、盗窃、淫逸、妄语,相当于五戒的前。所以安译称之为“...种行为。在此首列“耽湎于酒”一项,并详明饮酒的过失。五戒中有“不饮酒”一,所以加上前述的,到此可谓五戒具足。《善生经》的在家伦理,可以说完整地包含了五戒、十善。六损财业中的“放荡”是指不防护身、...

    王开府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

    |伦理|儒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828441422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七)

    ;自愿归依僧(修行佛道证到贤圣道果者),不依外道邪众,口宣心想,便成为正式佛教徒。受三归者往往加受五戒: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(“不与取”),三不邪淫,不妄语,五不饮酒。五戒中,前称“性戒”,意谓受戒与否,违犯者都要受恶报;不饮酒名“遮戒”,是为防止酒等麻醉剂乱性,以保证前的持守。五戒可根据自愿,或具足受(全受),或仅受一、二、三、的作用是“防非止恶”,自愿以一种行为规范约束自己,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3201722922.html
  • 善生經的倫理思想──兼論儒佛倫理思想之異同

    種與煩惱有關的行為:殺生、盜竊、婬逸、妄語,相當於五戒的前。所以安譯稱之為「不犯」,南傳則作「種業垢」,屬身業與語業。「處」,是指「欲」「恚」「怖」「癡」種心行,相當於三毒:貪、瞋、癡...六損財業」是耽湎於酒、博戲、放蕩、迷於伎樂、惡友相得、懈墮等六種行為。在此首列「耽湎於酒」一項,並詳明飲酒的過失。五戒中有「不飲酒」一,所以加上前述的,到此可謂五戒具足。《善生經》的在家倫理,...

    王開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0740329.html
  •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──兼论儒佛伦理思想之异同

    它们是“结行”“四处”及“六损财业”。15  “结行”,是指种与烦恼有关的行为:杀生、盗窃、淫逸、妄语,相当于五戒的前。所以安译称之为“不犯”,南传则作“种业垢”,属身业与语业。“四处”...,所以加上前述的,到此可谓五戒具足。《善生经》的在家伦理,可以说完整地包含了五戒、十善。六损财业中的“放荡”是指不防护身、财及子孙等;“懈堕”是指不勤勉。佛陀并进一步详列六种行为的细目及缺失,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2347036.html
  •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─ 兼论儒佛伦理思想之异同

    五戒的前。所以安译称之为“不犯”,南传则作“种业垢”,属身业与语业。“四处”,是指“欲”“恚”“怖”“痴”种心行,相当于三毒:贪、嗔、痴,属意业。安译则作“意”,支译、晋译作“事”,南传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p231  在此首列“耽湎于酒”一项,并详明饮酒的过失。五戒中有“不饮酒”一,所以加上前述的,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4547711.html
  • 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(上)

    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。在佛教中,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。五戒中的前(又称根本)称为“性戒”,所遮止的行为本身就是罪恶,无论你是否受过,违犯了都是罪过,都会受因果业报。从宗教的角度说,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;从时间上说,不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;从空间上说,不分中国、印度或美国,前都为保持社会安定的根本道德准则。违犯了中的任何一,不但为佛法所不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2254731.html
  • 律宗史略(二)

    小论,然其内容,极为丰富,故深受历代律学者所重视。  ()律藏内容  律藏内容组织,大体分为八类,合为五篇、七聚,八类是:  ㈠波罗夷:即杀、盗、淫、妄语。称此为,或根本,因比丘、比丘尼律法中,此过最重,相当於世法中死刑。故名。又此为诸戒之所依,故又称根本。僧残以下诸戒,皆为护持此重,若不能护持,则重戒易犯。波罗夷,译名不一,有云弃,谓犯此中之一,比丘戒体即失。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2666077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四讲

    ,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   宋朝时,四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禅师——五祖法演禅师,当他的徒弟佛鉴禅师受地方上的邀请,准备前往舒州太平寺任方丈时,五祖法演禅师送了他句话,也就是非常有名的“法演”,这“”被很多后世之人作为对自己的警示。第一:“势不可使尽”,有些人有权势,或者气势很盛,还有些人财大气粗,但是“ 势若使尽祸必至”。有些人人缘很广,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三教九流,什么样的人都认得到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6.html
  • 古代寺院的傳戒與受戒

    一些重要的步驟仍是大體相同的。  寺院的傳戒基本分為類,即居士(包括「五戒」、「八戒」兩種)、沙彌戒(又稱「十戒」)、比丘(又稱「具足戒」)、菩薩戒(又稱「三聚淨戒」)。其中惟居士戒屬於寺院為...是梵文Duskrta的音譯,意為「惡作」、「輕垢」等。在十戒中,如果沙彌、沙彌尼犯的是前中的任何一,那就毫無寬恕的可能,只有被逐出寺院,削去僧籍。如果並非有意而犯了後六,經過內心自省,還可繼續...

    王景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73940598.html